11 4 月 By 區恩庭 (Albert) blog, 好資源Good Seed, MaD, SDG17-全球合作, SIE Fund, 慈善基金, 社會創新, 社會資本 香港社會創新生態目錄 (2023 4月 更新版) 早前在網上看到台灣的社會創新生態系統圖,羅列出不少創新的關鍵機構及其職能,令不懂台灣社創生態的外人很容易了解他們的建構及互動。同一樣的資料,我花了一整天上午也找不到,二話不說就把自己所知的列出來,並以 WhatsApp 攻勢轉到十多位做社創... 了解更多
29 4 月 By 創不同協作 / Make a Difference Institute blogMaD, SDG11-可持續城市及社群 歸納政策制肘——由旅行實驗到政策倡議 撰文:Bobo Choy 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一向以「共創」(Co-creative)和「參與」(Participatory)作為核心理念,凝聚跨界別持份者透過用家為本(User-centric)的設計思維(Design Thin... 了解更多
06 4 月 By 創不同協作 / Make a Difference Institute blogMaD, SDG11-可持續城市及社群 由零開始策劃本地旅行團 —— 如何呈現社區故事和特色? 撰文:Bobo Choy 要策劃觸動人心的本地遊體驗,需要從多元面向挖掘和展示社區的故事和獨特之處——這教我想起自己仍是傳播系學生時,前輩導師總會再三強調在採訪報導時,需要考量被訪者或所報導事物的獨特性,展現其新聞價值。策劃旅遊如是,新聞採... 了解更多
29 3 月 By 創不同協作 / Make a Difference Institute blogMaD, SDG11-可持續城市及社群 在熟悉土地,翻閱陌生今昔故事 —— 尋探本地遊的新意義 撰文:Bobo Choy心裡一算,對上一次外遊已是2019年10月的事,此後疫情來襲,無論香港或世界各地的跨國旅遊皆停擺,不少業界組織轉型發展本地遊。有見及此,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實驗室),在今... 了解更多
31 12 月 By 區恩庭 (Albert) blogGood Seed, MaD, SIE Fund, 照顧者, 疫情, 社會創新 社創 2020 去年除夕夜寫了一篇 社創 2019 的文章,今天重看恍如隔世,去年我形容了 2019 的香港是悲傷的一年,對社創來說是一個無奈的一年。今年,在新冠病毒的陰霾下,2020 的香港可説是天災人禍的一年,可幸的是,香港人曾經受過沙士的慘痛洗禮,我... 了解更多
23 9 月 By 莊國棟 (James) blogGood Seed, MaD, 書本 小心成為溫水蛋:Seed Funding心力交瘁的四個階段 文/James Chong古語有云:「秋風起,Funding嚟。」坊間Seed Funding出沒注意了沒有?適逢 #第一屆吉卜力Caption大賽 開跑,眼見幾個incubator計劃也在揮手,所以簡單創作了一點,順道列出你可以參加的孵化... 了解更多
04 9 月 By 創不同協作 / Make a Difference Institute blogMaD, 書本 原來圖書館是… 科技發達的年代,我們由最初到閱讀實體紙本書,慢慢轉為依賴網絡接收資訊。數年前,幾位天水圍的有心人——Terence、阿康與朋友借鑑外國的 “Little Free Library”,在區內實驗「社區書櫃」,與街坊共創和反思。除了作為知識的寶... 了解更多
16 7 月 By 創不同協作 / Make a Difference Institute blogMaD, 疫情 後疫情的公共生活 全球疫情令我們生活被迫局限在數百呎的單位,重新思考和公共空間的關係以及流動性。知名建築師團隊Gehl在疫情期間收集世界各地公共空間使用的情況,發現有65%的受訪者依然會使用公共空間。大部份人的目的是做運動,他們亦指出在疫情中,受訪者比在非疫... 了解更多
23 6 月 By 創不同協作 / Make a Difference Institute blogMaD, 疫情, 社會創新 疫情下的社會創新 101 —— 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在公共生活、社會上遇到種種問題時,你會選擇怎樣面對?選擇投訴,等待相關部門回應?嘗試委屈接受,習慣“事情就是這樣的” 、“這些是規矩”?抑或選擇不再被動等待,讓自己成爲創變者?很多時候,我們習慣將創變行動交給別人,讓區議員或相關部門解決問題... 了解更多
09 6 月 By 創不同協作 / Make a Difference Institute blogMaD, SDG17-全球合作, 實行記 Collaction:你是公民社會最珍貴的資源 在數碼時代,許多初創企業憑群眾募資平台,得以跨領域和地域匯集資金,開展夢想旅程。但要永續發展,不能單靠天時與地利,還須仰賴人和。英國心理學博士梅雷迪思.貝爾賓的「團隊角色論」,建議企業因材分工、共擔責任、互補長短,加強組織結構,以應付未知的... 了解更多
08 6 月 By 創不同協作 / Make a Difference Institute blogMaD, SDG3-健康和幸福感, 實行記 病不孤單:為病患充權 香港公私營醫療體系失衡,大概是有修讀通識的高中學生都知道的問題,事實上失衡至甚麼地步?告訴你一項驚人數據:本地公立醫院和私家醫院的醫生比例約為1:1.2,前者需要照顧全港近九成的病人,後者卻只需照顧一成,這狀況已維持20年。有關解決辦法的討... 了解更多
22 5 月 By 創不同協作 / Make a Difference Institute blogMaD, 實行記, 社企 兒童為本 共享親職:歷時一輩子的計劃 再婚媽媽阮絡伶(Circle)與好友鄭華珠(Jessica),回想2017 年時,二人籌組「兒童為本 共享親職」藝術教育計劃,以藝術與文學作媒介,向離異家庭及社會大眾推廣「共親職」(co-parenting)的概念。面對連串倫理、資源、人力...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