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基金發展機構與服務前要思考的問題

申請基金發展機構與服務前要思考的問題

細閱只需 3 分鐘

機構間的交流與圍爐很重要,大家在推動服務和機構發展方面遇到的實務挑戰,可借鑑其他機構的實踐經驗與知識去探索出路。這些實踐方面的交流,對自資小機構而言更見重要。

最新有另一間自資小機構的的董事會成員朋友,跟筆者交流寫計劃書的秘訣,令機構可以獲得資源擴展業務和壯大職員團隊。機構核心人物有此意欲固然是一個好現象,這代表機構見到未被關顧而機構又有潛力去回應的社會需要,又或見到機構發展需要與可能。

不過筆者跟友人未有一下子分享社區藥物教育輔導會申請基金的經驗,反而先與他探討以下幾個我認為重要的問題,以了解自己機構在申請基金計劃前是否已做好關鍵的第一步。該些問題包括﹕

    1. 服務質素及財務監察層面相關﹕

機構是否已準備好,一旦成功申請到基金後,已有機制及人手配套(例如有相關知識背景的董事和顧問),去做好服務質素及財務監察及同事督導,令資助者及潛在服務使用者放心和得到他們的信任?

    1. 機構董事會的組成與操作相關﹕

機構的董事會組成及操作,是否符合會章設計(例如董事會成員有輪替及董事不會受薪),以至符合一般資助者以至一般人的合理期望(例如董事會成員背景或他們與其他董事及職員的關係,會否有機會造成跟機構或跟資助者之間的潛在利益衝突)?

筆者跟對方分享,就算是細額的資助,例如每年都開放接受申請的「匯豐社區夥伴計劃」,初步入圍的機構也要提交董事會名單、機構處理投訴和性騷擾機制等資料。可想而知,如果機構想向基金會申請大額資助,有關背景資料的準備就要更週詳。

進一步而言,我請友人想像,假如有潛在資助者想來探訪機構,又或者資助者在撥款後想視察服務,以機構現時的條件及職員的準備,是否可以安心自在的去招待對方?

最後我建議友人先檢視一下自己機構情況,有需要的話,董事和職員可以先執整及加強機構的相關運作與機制,才再構思如何申請資金去開拓新服務與職員團隊。這樣會既踏實,也令機構更有準備去爭取潛在資助者的初步信任。

信任,正是能否成功申請資助的基本條件之一。

By 黃子瑋 (Keith)

對生活細節至社會現象好奇,喜歡提問,尤其關注房屋及醫療議題,令經常被問問題的太太視為「煩膠」。本身修讀政治與行政學出身,從事政策研究,也曾任職本地及國際組織傳訊,中間跑去讀社工。 Keith現為一間從事抗毒健康教育及預防吸毒服務的自資機構總幹事,由推動機構發展、與政府交流、了解抗毒戒毒以至健康教育新趨勢、撰寫計劃書取得營運撥款、到機構行政及人事管理,以至兩個服務單位維修也得參與,累積不少跌撞經驗,也正領略與董事會和同事們在「新常態」下合作打併創新天的心得。 工餘時除了擔任與與劏房相關的民間聯席團體義工外,Keith的興趣由飲食、動漫,到社福實踐研究(Practice Research)、社會影響評估(social impact assessment)及循證為本實務(evidence-based practice),近年也嘗試結合上述各主題,在自己臉書打字,或跟友好吹水,與同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