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實驗 2.0 – 讓孩子敢講 入校園推情緒教育:唔係下下都要鬧

種子實驗 2.0 – 讓孩子敢講 入校園推情緒教育:唔係下下都要鬧

細閱只需 5 分鐘

香港學生壓力大,已成為社會常識。功課、補習、考試、獎項,學生每日疲於奔命,老師和家長每日檢查督促。即使有空閒時間學生寧願去玩,大人有空仍繼續訓話。久而久之彼此沒有溝通,老師家長繼續鬧,學生繼續藏起自己。
 
「藏起心事不說,去到一定事態才講,就很難處理。」社企「JUST FEEL 感講」創辦人楊思毅(Raymond)、郭梓樂(Matthew)及魏敬國(Anthony)深明情緒健康的重要性,主張「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並入學校推行一直忽略的情緒教育,希望學童學懂得表達感受,雙方友善溝通。

教育只處理學生行為 不處理感受

Raymond和Matthew在創辦「JUST FEEL 感講」前,曾任一年小學教師。Matthew提及,有位學生一向聰明,每次英文默書近乎滿分,但在一次背默上因背少一句句子,就被扣分扣至不合格。Matthew當時如一般老師一樣未有理會,即使留意到他的失落,也未有深究。後來這位學生每次默書都「捧蛋」,他才明白原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學生對默書或者學英文失去信心。「如果很辛苦背默也沒用,都是不合格,那不如不背。」
 
如果老師不問,而學生又不說,可能問題一輩子也不能解決。Matthew決定主動找學生傾談,讓他從壓力中走出來。「我跟他說:『郭sir知道你很困擾,知道你很想得到身邊人認同,很想努力得到回報。這次背默可能因為不小心,但不代表努力是白費的。』」
 
Raymond補充,他中小學時期曾經因犯校規而被訓導老師包圍訓話,要他認錯,「但從來不問我為何我會做出所謂犯校規的行為。」他說當時對此很討厭、反感,但說不出原因,直至做了老師後,他才明白「逼人認錯是無用的,因為學生根本就不明白,他都想得到老師理解。」

離港進修情緒教育 回港辦社企

經歷過前線教育實戰,二人同樣相信溝通比獎罰重要,情緒關顧比成績表現重要,希望扭轉學界不重視學生感受的文化。於是他們遠赴外地進修,把「社交情緒學習」(social-emotional learning)及善意溝通(compassionate communication)兩套理論帶回香港,並找來同是中文大學畢業的Anthony,在2018年以「轉化本地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從而提升學童的情緒健康」為願景,創辦社企「JUST FEEL 感講」。
 
他們利用在Good Seed贏得的起動基金,推出一套「感受需要卡」,幫助孩童以精準詞彙表達情緒和需要。這套卡玩法多變,例如,父母可以邀請子女因應當天發生的事,亮出三至五張相應的感受卡,再透過發問和對話,讓子女表達感受。雙方因此更加明瞭對方,達至有效溝通,建立親子關係。「除了上課讀中、英、數外,學懂明白自己內心情緒,處理自己壓力,處理家人衝突更為重要。」

增進、改善師生溝通

針對老師,他們開設工作坊,培訓老師掌握溝通技巧,引導學生表達;又提供課程資源,讓老師不用在繁重工作下額外花時間準備,專注和學生溝通。Raymond說到,其中一個課程為定期舉辦「對話圈」活動,老師和學生圍圈坐,拿著「發言信物」,輪流發言,在老師引導下說出自己感受。「學生平日不太敢於說話,在這個環境下,他們便會很安全、很願意表達自己。」
經初期在聖文德天主教小學實踐情緒教育後,他們在學界獲得好評,至今已與二十間學校合校推出一般訓練,亦在六所學校進行教師深入培訓,又開設公開工作坊讓家長參與。他們計劃在未來一至三年,期望進行教師深入培訓的學校增加至九至十四間,提升社會對學生情緒健康的關注。
By Good Seed 好薈社

好薈社由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J.C.DISI)協辦的社會創新培訓及種子基金計劃。計劃由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撥款資助,致力釋放本地年青人的創作潛能,以設計,科技,商業三個重點出發,鼓勵他們以創新點子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