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納政策制肘——由旅行實驗到政策倡議

歸納政策制肘——由旅行實驗到政策倡議

細閱只需 14 分鐘

撰文:Bobo Choy
 
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一向以「共創」(Co-creative)和「參與」(Participatory)作為核心理念,凝聚跨界別持份者透過用家為本(User-centric)的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構想創新意念,並以實驗形式反覆進行實地測試,讓各方意見有交流、融會、磨合的機會,共同為複雜、難以推動的社會議題找出可行的出路。計劃項目“本地旅行實驗室”秉承此理念,經過六個多月和新界北區居民和農夫、旅遊從業員、政府官員一起共議共創,最終設計和試行三條創新旅遊路線《圍爐共創 — 本地遊新想像》、《「故」你唔到:北區夜遊村屋生活體驗》及《在地時光 Time in Sheung Shui》,並歸納實驗過程遇到的局限和制肘,嘗試梳理出完善現時旅遊政策的方向。
 
八月中,我參加了實驗室的成果總結分享會,和跨界別團隊一起回顧其共創歷程,同時初次見證跨界別協作的過程。當天,上水燕崗村和上水圍村村民、本地智庫代表、旅遊從業員以及旅遊發展局代表等,結合個人觀察和專業領域知識,為推動本地旅遊帶來一些觀點與倡議。

【 方向一:整合地方旅遊資源的平台 】

成果總結分享會其中一個環節,是各人分成不同小組,就本地遊發展的不同範疇進行腦激盪。無論是實驗團分享過往的經驗、與會者分享過往自己對本地遊的見解、感受等,當中所激發出的交流和延伸分享,此起彼落,也更令我看到“本地遊”可以成為一個具潛力的切入點,展現出香港各區有趣而獨特的人文風貌、帶動地區經濟,並以一個互動及可持續的方式延續各地的故事。
 
各方念頭在會中剎那湧現又碰撞在一起,也教我進一步想:如果能夠有一個空間或平台可以整合不同的本地遊點子、資源,又是否可以更便利推動發展本地遊的新一頁呢?舉例如澳洲政府牽頭設立了一個有關本地旅遊資源的資料庫(Australian Tourism Data Warehouse),協助推廣發展電子旅遊的市場,由各州份的地方政府聯合經營。資料庫收錄了超過5萬個旅行團的基本資料,並直接連接到平台合作者的網頁,以增加本地遊資訊在網絡上的覆蓋面、曝光率、預約量等;同時亦加強本地遊的策劃人、提供者在網路上有足夠的浸透面,支援及建議合適的電子市場營銷方法等。
 
投放至本港層面,或者我們可以先創建一張大型的網上社區地圖,可以整合各區旅遊資源,讓無論是個人旅客、旅行團策劃人、家庭式旅行團等等,都可以在地圖上找到適合自己的資訊,創造獨特、深刻且可與當地互惠共生的旅行,並可以細細地翻閲我們每個社區的獨特故事。

【 方向二:提升各區交通連接性 】

在設計旅行的考量中,交通配套尤其重要。如有暢順的交通連接,旅行不單減少舟車勞動,而穿梭期間的所見所聞更可成為旅行體驗的一部份。我記得在參與《在地時光 Time in Sheung Shui》的時候,大會有安排旅遊巴由上水圍村直接開往志記鎅木廠參觀。木廠位處上水郊區,平日大家難以經公共交通接駁到達,有不少同行的參加者都說,久聞鎅木廠之名,但礙於位置偏僻,一直沒有機會前往;而在車途中,我與參加者可稍作休息,或欣賞窗外由村屋景觀轉換成視野開揚的鄉郊,都是旅行中有趣的體會。
 
審視現時公共交通的規劃工作,巴士及綠色專線小巴路線均由運輸署制定,考慮到成本效益、社會需要、環保、路面交通等因素,非單按市場需求經營;而提供固定路線外的紅色小巴,卻不能在已有完備鐵路及巴士網絡的新發展地區和在新落成的快速公路提供服務,變相無助促進交通接駁的便利性。
 
當然,實驗團隊不單認知公共交通配套的不足,更明白到在旅行團中適時安排旅遊巴接送的重要性,但若然交通配套更便利的話,更可以保留旅客我們自行探索的機會。「這次實驗室選址上水、北區,我們相信可以有更多元化和充足的公共交通工具,有助旅客自由探索北區。而如果要增加鄉郊的可達性,並兼顧減少對當地生態、生活環境的耗損,發展單車遊是很理想的選擇。但現時政府對單車使用的定位,只視為短途行程的輔助交通工具,或作康樂用途,單車徑的選址和連接亦因而受影響。」
 
此外,目前法例不容許單車在行人路上駕駛。在沒有單車徑的地區,雖然單車仍然可以在馬路合法行駛,但香港「汽車-單車」共用道路的文化仍未成熟,變相要單車與貨車和私家車爭路,根本不能提供舒適愜意的單車踏行體驗。「我們希望政府在新界,可進一步針對以單車連接各區的方向規劃發展。」我想像到大家可以騎著單車周圍走,更加是有益身心的運動呢!

【 方向三:推動發展民宿政策 】

以前,除了露營和宿營體驗外,我們在本地旅行很少會過夜。雖然疫情下萌生了Staycation的風潮,大家多了透過過夜認識不同地區的機會,但行程仍然以酒店或鄰近地區的消閑活動為主,鮮有深入探索社區,認識該區的文化、歷史和自然資源。而酒店的住宿環境本身亦往往與周邊環境大相逕庭,難以讓遊人建立與地方的聯繫。
 
在試玩團《「故」你唔到:北區夜遊村屋生活體驗》,參加者可深度認識上水燕崗村、河上鄉、古洞一帶的古今文化變遷、品嚐地道盆菜、認識傳統的圍頭話;到晚上走到農田中,感受人與自然共生的狀況及矛盾;最後在一位村民的天台紮營過夜,感受鄉郊生活。實驗室團隊成員員之一的 Gabriel 坦言,這團試玩有幸得到某些村民提供空間予簡單的紮營體驗;然而,實驗室團隊原先構想的,其實是室內的民宿體驗。「要發展深度的旅遊,好需要參加者浸淫在當中環境,有自己的體會,而過夜活動有助於達到這個目的。但現時要做民宿或渡假屋的話要申領牌照,也有很多規格要求。」
 
有試玩團參加者表示自己第一次以過夜形式參加本地遊,感覺很新奇。由於在鄉郊地區逗留一晚,能夠夜遊河上鄉、塱原,體驗到和日間生態有很大差別的濕地環境,亦可觀星、看日出。這些體驗都讓他對地方的印象更深刻。
 
翻查資料,按照旅館業條例,現時要新界鄉村式屋宇申請經營民宿的話,要先取得《賓館(度假屋)牌照》。截至2021年8月,香港有約 110 間可合法提供短期住宿的渡假屋,主要集中在長洲、南丫島和大嶼山等偏遠地區,而且租用形式上都受著大大小小的條款限制。若能合理地降低牌照的申請門檻和放寬相關條例要求,定能提供更大誘因予住宅物業業主將未被充分使用的物業空間出租,一方面釋放出其經濟潛力,另一方面可透過過夜民宿體驗讓旅客有充裕時間深入社區體驗香港地道生活,促進旅客和本地人的交流,展現本地旅遊的獨有特色和賣點。事實上,世界各地的政府也在修訂限制住宅空間使用用途的政策,以回應新世代追求獨特、深度旅遊體驗的趨勢。如荷蘭便在2020年推出 ‘Tourist Rental of Residential Space’ Act 2020 (Wet toeristische verhuur van woonruimte),容許市政府根據地方承載量制定住宅短期出租 (Short Term Rental) 政策,確保旅遊活動不會為社區帶來滋擾。「所以,政府未來又可否開放、更變對住宿場所的要求,可以容許不同類型的民宿呢?」

【 方向四:未來本地遊配合飲食體驗 】

飲飲食食,既滿足口慾與裹腹,也是讓人建立直接且深刻的感官體會,是在講求身心感受的深度遊中重要的條件之一。回想無論是我在試玩團中,到訪上水新康街一間售賣「香港製造」本土品牌食品的雜貨店,並大手購入食品雜貨;或是到外地旅遊品嚐當地美食,吃進口中、購物袋載著滿滿的既是滿足,亦是將來再吃到同樣食品,所勾起的旅遊回憶。
 
與 Gabriel 談到旅行中的美食,他不忘提到實驗室團隊亦發現飲食體驗對旅行經驗的重要之處。「你知道日本高知縣有條『柚子村』嗎?旅客去到又食又玩又買都關乎柚子,而柚子也成為了當地重要的農產,支持地區經濟。我們搞試玩團,最初也接觸到有意參與的本地醬園,但卻難以構想出如『柚子村』的完整旅遊體驗,因為背後牽涉其他牌照。」
 
根據香港現時的《食物製造廠牌照》,食物製造廠可在廠房範圍內舉辦食物製作工作坊,讓參觀者動手體驗食物製作的工藝;然而,若該食物製造廠沒有同時獲發《(小食)食肆牌照》,參觀者則不能即席品嚐親手製作的食物。
 
進食場所的獨特氛圍,一直是地道飲食體驗的重要一環 - 不論是在泰國街頭吃串燒、抑或是在日本漁市場吃新鮮魚生,食物與周邊的人、事、物如熱烘烘的爐頭、海水的氣味、造型獨特的刺身師傅均不可分割。同樣道理,若旅客能在本地食物製作廠房內品嚐本地出產的特色美食,如醬油、蝦醬、鹹魚等,相信定必是一番難忘的體驗。如現行發牌制度可配合旅遊政策加入適當的靈活性,有統一周全的思考和規劃,放寬不必要的限制,本地的傳統食物製造廠便可以透過旅遊為日漸式微的業務注入活力,傳承食物製作工藝,展現香港獨特飲食文化並帶動地區經濟發展。這不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嗎?

(待續)

想知道更多“本地旅行實驗室”的詳情,可瀏覽:http://www.mad.asia/programmes/mad-social-lab/83

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成立於2016年,是香港首個民間發起專注公營服務創新的實驗室。每個實驗均與政府部門合作,透過社區參與、設計思維及共創實驗,致力與公務員及市民共同設計公營服務及政策,改善公共生活。

關注我們專頁:Facebook Instagram 

 
【 本地旅行實驗室|試玩回顧 3 】
By 創不同協作 / Make a Difference Institute

MaD(Make a Difference)創不同成立於2009年,是一個結合思考和行動的地區性協作平台。MaD以跨界合作、共創、同理心及永續發展為核心價值,支持本地創意生態的長遠發展,積極推動年輕人以創新方法探索及回應當代挑戰,建立創意公民社會,帶來正面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