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傳染病專家Paul Farmer 以人類學心思推動窮國醫療發展

哈佛傳染病專家Paul Farmer 以人類學心思推動窮國醫療發展

細閱只需 5 分鐘

某日來到長沙灣的「夢創成真」工作空間,與仁人學社團隊見面,席間介紹了中大新成立的社創平台SoCUBE,以及「學人」搞社創的內容策劃。一向點子多多的仁人學社首席創新顧問羅偉鴻(Freddy)立即搶白:「那麼你們一定要介紹哈佛教授Paul Farmer!」12月號Cubic Zine,我們就來談談這位大半生遊走海地與哈佛大學,以「仁心仁術」推動窮國醫療發展的美國醫療人類學家。

現年60歲、獲獎無數的Paul Farmer(法默)絕對稱得上為「哈佛之子」,他於1990年從哈佛取得醫學及人類學博士學位,是傳染病專家,之後一邊在醫院執業,一邊在學校做研究;不久成為該校醫學院全球衞生及社會醫學(Department of Global Health and Social Medicine)學系主任至今; 2010年更獲頒極高榮譽的「校級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

每次出訪PIH「蹲點國」,Paul Farmer必定下場義診。他1983年第一次到海地,形容經歷的巨大震撼不是來自文化、語言或地理,而是極端貧窮。(圖:Partners In Health)

貧國深耕 重建醫療系統

他的亮眼學歷以至學術成就固然為人稱道,但讓他的名字揚名於世的是其30多年的人道工作。他在1987年聯同數名友人(包括後來成為世界銀行行長的金墉)創立非牟利組織Partners In Health(PIH),以開創先河的社區為本模式,為窮困地區提供診所、學校等,以及培訓本地人成為醫療外展人員等。

上世紀80年代,當不少專家認為,愛滋病或肺結核等傳染病,在貧困國家是不能治療的絕症,惟PIH敢於挑戰這種傳統偏見,堅持透過培訓本地人,每日把藥物送上門,帶到生病鄰居家中,成功讓至少1.5萬愛滋病人得到診治。

PIH至今已在海地培養出5300名醫生、護士及社區衞生人員,服務450萬人。及後更推展至十多個非洲及美洲國家。法默至今仍是PIH的首席策略師,是其創新不可或缺的大腦,每年繼續到這些服務國家視察。

或許是因為受過正規人類學訓練,深富同理心的法默2018年在《哈佛大學報》(Harvard Gazette)訪問中向制定政策者寄語,即使面對最貧窮的病人或傷者,都要謹記對方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抽象、數字性的」,那麼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才不會偏離人性。他認為,健康與社會公義息息相關。「有人認為某些生命比較次等,這概念正是地球上所有問題的根源。」(The idea that some lives matter less is the root of all that’s wrong with the world.)

PIH的醫療服務很重用本地衞生人員,由他們落區去病人家訪,評估健康及轉介。圖中是非洲萊索托的衞生人員。PIH稱單在2018年就在全球進行了80萬次家訪。 (圖:Partners In Health)

童年長居校巴 早悉世情

話說回來,位於加勒比海的海地長期處於極端貧窮及政治動盪,曾被口沒遮攔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形容為「屎坑國家」,但為何反而會成為法默這名土生土長美國白人的第二故鄉?他甚至能夠說一口流利的當地語言克里奧爾語(Creole)!

其實他早在大學時期開始關注美國海地移民的苦況,這股流在血液裏的人文關懷大概有賴於其不一樣的成長環境。因為有個性情自由奔放的父親,他大部分童年都在一輛經改裝為住屋的校巴上度過,父親經常帶着一家人穿州過省旅居,因此法默早對社會不公認識不少。

在哈佛攻讀博士期間,他幾乎有一半時間長居海地,由一個社區為本的健康項目開始,後來慢慢建設一個服務逾15萬人的大型醫院。1986年海地的獨裁領袖流亡法國,城市貧民區的愛滋感染率飊升,促使法默翌年在波士頓成立PIH,以創新方法(包括提升女性識字率等)在海地展開感染病疾控工作。有關方案更被世衞應用在30個國家。

此文轉載自 中大社創 SoCUBE
文:Kary Wong@ORKTS


By 中大社創志 Cubic Zine

中大社創志 Cubic Zine由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ORKTS)所策劃,致力推動「學人搞社創」。我們推動教授及學生團隊走入社區,將跨學科研究成果,轉化為社創行動,創造最大社會效益。自2019年,我們以電郵定期發布 Cubic Zine,推介來自學術界的人物專訪、社創故事、國際社創案例、相關新趨勢和活動。歡迎免費訂閱,定期「開卷有益」,以及參與我們的活動。